健康社區季刊 / 全部

夏季常見的腸胃炎--胃腸肝膽科 黃瑩如醫師

2010/07/07

夏季常見的腸胃炎--胃腸肝膽科 黃瑩如醫師

隨著天氣漸漸變熱,進入了夏季,每天的氣溫都很高,食物保存較不容易,一旦食物處理過程或保存不當,易孳生細菌,吃了這些食物很容易造成腸胃炎,典型症狀為上吐或下瀉,常會合併腹痛、發燒、腹脹等症狀。以下介紹夏季常見的腸胃炎。
 
腸胃炎大致可分為細菌性腸胃炎、病毒性腸胃炎、天然毒素食物中毒 (如毒菇、毒草或河豚、毒貝 )、化學性食物中毒 (如有害重金屬、不良添加物、色素、有害防腐劑、過量香料、殘留農藥等)。
 
細菌性腸胃炎為細菌感染所造成,致病機轉為微生物附著於腸道黏膜,產生各種毒素及腸黏膜的侵犯,常見的病原菌有:
 
1.金黃色葡萄球菌( Staphylococcus aureus):此菌多存於沙拉、奶油、冷盤、西點中,潛伏期1-6小時,金黃色葡萄球菌會產生一種耐熱毒素,在烹煮後毒素無法被破壞,患者多在進食6小時內產生嘔吐及腹痛。
2.仙人掌桿菌(Bacillus cereus):此菌孢子多存在穀類食物、米、麥片粥中,能耐烹煮,食物煮過後由於保存溫度不當,孢子變成細菌而繁殖,其毒素會在1~12小時內使人發生嘔吐、腹痛及腹瀉。
3.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( Clostridium perfringers):此菌孢子多存在肉類中,也是以孢子及毒素造成問題,多在8~22小時內造成腹瀉及腹痛。
4.沙門氏菌( Salmonella):多存於蛋、家禽、肉類中,潛伏期12-24小時,症狀為嘔吐、腹瀉、腹部絞痛、發燒等。
5.志賀氏菌( Shigella):多存於牛奶、沙拉中,潛伏期24小時。
6.肉毒桿菌( Clostridium botulism):此菌多生長在罐裝及瓶裝食品、燻製食物、蜂蜜中,喜歡在無氧狀態下生長,因此膨脹起來的罐頭食品應丟棄。潛伏期為12-36小時,除了造成腹瀉之外,還會有呼吸困難、吞嚥困難、複視、眼瞼下垂等症狀,嚴重時會死亡。
7.霍亂弧菌( Vibrio Cholera):多因吃下被污染的海產食品而致病,會產生大量腹瀉。
8.副溶血弧菌( Vibrio parahemolyticus):吃下被污染的海鮮食物後,於12~24小時內產生嘔吐、腹痛、發燒、水樣或帶血腹瀉。
9.大腸桿菌( E.Coli):多存於遭糞便汚染的飲用水中。
       病毒感染引起的腸胃炎:如諾沃克病毒、輪狀病毒。
       其他還有原蟲性腹瀉:如阿米巴痢疾、梨形鞭毛蟲。
夏季是旅遊的旺季,但到國外旅遊者常發生腹瀉,稱旅遊者腹瀉,造成旅遊者諸多不便。旅遊者腹瀉的病原菌包括了多種病原體,常見的細菌有沙門氏菌、志賀氏菌、大腸桿菌、曲狀桿菌、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及霍亂弧菌。其他如病毒、寄生蟲感染也為病因。其最常發生在旅客前往較落後國家或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,原因是當地的水源及食物在處理過程中受到污染,而前往當地的旅客其腸道對這些細菌沒有足夠的免疫力,便很容易產生腸胃炎。因此食用沙拉或未煮熟的蔬菜、水果、魚肉、或飲用不清潔的水、冰製品等,皆可能造成腹瀉。治療上主要在補充體液和電解質,預防性使用抗生素,因副作用、花費昂貴及抗藥性等問題,所以並不建議廣泛使用。
 
腸胃炎的症狀對大部份的人都是屬於輕度的,一般經過2-3天便會自我痊癒。但是如果出現噁心、嘔吐、腹瀉不止、高燒不退等情況,要儘快就醫,嚴重患者可施打點滴,補充水分、電解質及基本身體所需,並接受醫師進一步鑑別診斷。急性腸胃炎通常不需要抗生素治療,但對老年人或免疫不全的人,可考慮早期根據病菌感受性來使用抗生素。對於懷疑細菌性感染的病例,要做大便採樣及大便及血液培養,並適時給予抗生素治療。如果是病毒性感染,則不須使用抗生素。高度傳染性的個案,排泄物需要隔離。
 
腸胃炎患者應保持清淡飲食、以盡量減少腸胃負擔為原則,食物一定要注意衞生,並避免吃過於油膩的食物及碳酸飲料,以免因不易消化及含過多氣體而造成腹脹。對於急性腸胃炎引起的腹瀉,通常病人都希望能夠吃藥或打針馬上止瀉,但其實使用強力的止瀉藥有時不但無濟於事,反而延緩病程及加重病情。
 
要避免在炎炎夏季得到腸胃炎,大家一定要勤洗手,避免吃生食,飲用水、冰品等要注意衛生, 食物的貯存也要注意。若發生集體食物中毒,應將殘餘食物留存於冰箱冷藏,以供衛生單位檢驗。
~健仁醫院  關心您的健康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