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社區季刊 / 全部

風災後常見的感染症---教研副院長 王堯顯醫師

2010/07/07

風災後常見的感染症---教研副院長  王堯顯醫師

世界各地這幾年來自然界災害頻頻,台灣也不能倖免,風災、雨災頻繁,災後因為無法維持良好的飲食衛生;災區內到處死爛的動物和積水及淤泥;災民營養不良,抵抗力降低;災後蚊蟲大量繁殖,台灣災後傳染病有:登革熱(Dengue fever)、腸病毒(Enteroviruses)、諾羅病毒(Norovirus)、輪狀病毒(Rotavirus) 、流感病毒(Influenza virus )、鉤端螺旋虫病(Leptospirosis)、類鼻疽(Mellioidosis)等潛在傳染病,除此蜂窩組織炎(Cellulitis)也是災後常見的感染症,民眾必需多注意並加強宣導注意事項。
    去年莫拉克颱風侵襲後,左營楠梓地區出現類鼻疽確定個案,加強民眾衛教宣導,高危險群如「老年人、身體衰弱、免疫功能不佳、慢性病患者(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高血壓、 癌症及酒癮者等)及皮膚外傷者」,有咳嗽、發燒、氣喘、咳血、不明熱等疑似症狀應儘快就醫,並告訴醫師居住地區、污水及淤泥曝露史,以利診斷及早期治療。
    鉤端螺旋蟲病也在去年大流行,臺灣於2006、2007及2008年確定病例分別為41、42及47例(共130例),2009年因莫拉克颱風襲台,造成屏東縣萬丹鄉大淹水,鉤端螺旋體病群聚感染產生,該年確定病例為203例,因此民眾如有出現發燒、頭痛、肌肉痛、腹痛、腹瀉、黃疸、倦怠或其他身體不適的症狀,且有接觸淤泥或浸泡水中的病史,請儘快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。
    腸病毒(Enteroviruses)、諾羅病毒(Norovirus)、輪狀病毒(Rotavirus) 主要以發燒、腹瀉等症狀,民眾需注重洗手及環境衛生。
    登革熱(Dengue fever)主要以發燒、肌肉骨骼酸痛為主,以病媒蚊傳染。
    流感病毒(Influenza virus) 發燒、咳嗽、肌肉酸痛為主,飛沬及接觸傳染。
    蜂窩組織炎(Cellulitis)是細菌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釋放毒素,並在組織之空隙內生長及廣泛分佈,而引起皮膚組織發生『紅、腫、熱、痛』的炎性反應。通常是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所引起,常見於下肢和臉部。造成蜂窩組織炎的原因多半是創傷或傷口感染所致,也有可能因為末稍血液循環不佳、抵抗力低,造成潛在性的感染,如糖尿病、痛風、肝功能不佳或抵抗力較差的人要特別注意,小心細菌的感染,以免造成敗血症,危及生命安全。
預防注意事項主要下列事項:
(1)注意飲水、食物及環境衛生,預防腸道傳染病
    豪雨可能導致飲用水濁度上升,影響用水安全,若住宅的蓄水池淹水,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;飲用水要徹底煮沸或飲用包裝水;泡水廚房用具及餐具要消毒後才能使用,也不要食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;並依「清除、清潔、消毒」三步驟,做好環境衛生注意飲水、食物及環境衛生,預防腸道傳染病。
(2)做好手部、腳部防護,避免鉤端螺旋體及類鼻疽感染
    清理家園環境時,請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、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,工作完畢或裝備卸除後,仍應以清水及肥皂洗手老年人、身體衰弱、免疫功能不佳、慢性病患者(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癌症及酒癮者等)及皮膚外傷者,應避免直接暴露於污水或淤泥。
(3)清除孳生源,預防登革熱
    災後整理家園時,請同時注意清除室內外所有積水容器、垃圾及廢棄物,以防止病媒蚊孳生。
(4)加強手部衛生,如有咳嗽、發燒、腹瀉、肌肉酸痛等症狀時,務必帶口罩、勤洗手,儘速就醫減少交叉感染的危險。
(5)不幸受傷有傷口時,當傷口附近出現紅腫熱痛的情形時,請儘速送醫,並密切觀察紅腫熱痛情形的變化。在傷口的照顧方面,應抬高患肢,減輕水腫,注意保持周圍環境及雙手之清潔,如非必要,勿觸碰傷口,減少交互感染之機會。

~健仁醫院 關心您的健康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