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社區季刊 / 全部

簡介尿路結石-- 外科主任 黃合富醫師

2010/02/05

介尿路結石--外科主任  黃合富醫師
尿路結石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,佔泌尿科門診病患三成以上。尿路結石的患者有接受治療後,如果沒有做好預防保健工作,在往後七年內之復發機率高達60%。因此,定期追蹤檢查是非常重要的。
影響結石的因素可分為兩大類─內在及外在,內在因素包括遺傳、年齡、性別…等。例如純黑人結石發生率非常低,有尿路結石家族史者其罹病之機率較其他人大三倍,結石發生年齡以30歲至50歲居多,男性多於女性。至於女性較少罹患結石的原因不明,但有人認為和女性荷爾蒙有關。外在因素方面,與地理環境、季節因素、職業和生活型態…等有關。例如,台灣就屬於高發生機率國家。在台灣每年夏季發生率高,其可能機轉,可能是高溫導致流汗,使尿液中致結石因子濃度增加;夏季食用水果及蔬菜攝食量增加,導致尿液內草酸排泄增加。無適度運動,暴飲暴食者,坐辦公桌,費腦力者較易得尿路結石。
  結石發生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的,而是多因性的。和以下的情況有關:
1.      濃縮尿:生活環境或習慣或疾病引起尿量減少。
2.      尿液中低溶解度成分物質過剩排泄:如尿酸、草酸、磷酸塩…等。
3.      結晶阻止物質之減少:正常尿液中含有很多種阻止結晶質沉澱的物質,如保護膠質、磷胜、鎂焦磷鹽酸、檸檬酸塩等。
4.      尿液之酸鹼度:尿酸於酸性溶液中溶解渡差,相反地磷酸鈣於鹼性尿中溶解度低。
5.      尿停滯或尿路感染:尿素分解菌會使PH值昇高變鹼性,容易發生非溶性之磷酸安鎂或磷酸鈣結晶沉澱。
6.      核心:例如當尿路中有異物,寄生蟲、腫瘤等,就容易有一連串的結晶析出沉澱物集合現象發生。
尿路結石的診斷主要是依據臨床症狀,小便檢查有懷疑時,或常規檢查時以影像學診斷出來。大部份的結石都含有鈣質,腹部常規X光照片大部份可以看到,但若是結石太小或透光性的尿酸結石,要用超音波或I.V.P(經靜脈腎盂攝影)來作診斷,只有極少數之狀況需要用到電腦斷層檢查。
尿路結石的症狀依結石大小、位置、有無感染而不同。可能發生腎絞痛、發燒、血尿、小便困難、小便減少,甚至尿滯留等症狀。因腎結石掉到輸尿管而引起的腎絞痛是十分常見的,典型的症狀是在患側的脇部、肋脊椎交角持續性疼痛,此疼痛可能沿著肋骨下緣至肚臍周圍或下腹側,甚至出現血尿,病人疼痛時常顯得非常燥動不安,時常變換身體姿勢或走動以減低疼痛。
腎絞痛的治療除了首先要確定診斷外,同時必須評估其阻塞程度,有無合併感染存在。對於一個腎絞痛的病患,我們先給予止痛針止痛,若有感染則會給予抗生素,接著就要處理結石了。
結石若小於0.5公分,其自然排出的機率很大,除非有明顯持續的症狀,否則治療主要以保守療法為主。若結石大於0.5公分,通常要以外科介入來移除結石,目前體外震波碎石是第一優先選擇,若體外震波碎石術無法處理下來或不適合時,另一個選擇是以內視鏡碎石手術;若腎結石大於2.5公分或鹿角結石時第一優選為經皮穿腎碎石手術,極少數的病例需要用切傷口的手術。
目前本院具有X光攝影、IVP攝影、超音波電腦斷層等醫療設備,因此在尿路結石的診斷設備上是非常足夠的。同時我們早已引進體外震波碎石機及內視鏡碎石機,足以治療大部份的結石患者。